[翻譯]野貓不會喵喵叫?

原文網址: 


(圖:Unsplash)


翻譯

貓的「喵」似乎是對人類專用的叫聲。

    根據刊載於『Behavioural Processes的論文指出,貓的喵喵叫一般含有提醒、要求、問候等各式各樣的意義。然而這種叫聲在貓咪們之間的交流卻是十分罕見的。

    究竟為何貓會在與人類相處時發出這種不會對同伴使用的叫聲呢?專家認為這和貓咪的馴化有關。

人類無法理解的「氣味標記」

    貓咪正式踏足人類的生活圈是在約一萬年前。

    原生於廣袤沙漠地帶的野貓因為生活中幾乎不會遭遇同類,自然也就沒有使用聲音溝通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牠們更常利用自己身上的味道作為交流的工具。因為在樹上摩擦身體或排尿的味道能夠長時間留存在同一個地方,所以貓咪們選用氣味來標記自己的存在。

    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氣味標記」對開始和貓一起生活的人類來說,一點作用都沒有。人類遲鈍的嗅覺,沒有辦法捕捉到貓咪留下來的訊息。

    不管貓咪多麼努力地標記自己的地盤範圍,人類也只會擅自把出現在地盤裡的食物料理後大快朵頤。殊不知這已經是嚴重越線的行為。

    對貓咪來說,地盤裡所有的食物都應該是地盤的王者,也就是自己的東西。即便人類其實是從遙遠的其他地方取得手上的佳餚,但對貓來說這種藉口行不通。

    話雖如此,貓咪卻無力把人類趕出自己的地盤

野貓不會喵喵叫

    根據野外的法則,這種狀況下貓咪就只有兩個選項――繼續以這種形式共存於這片地盤,或者離開。

    然而被馴化的貓咪們已經不能輕易放棄人類提供的,溫暖又安全的環境(房屋)了。比起在殘酷的沙漠環境獨立生存,作為家畜在人類的保護下生活更能確保自己安全地留下後代。

    於是氣味標記這個工具失靈的貓咪,為了從人類手中得到想要的東西發展出了新的能力――喵喵叫。並且貓咪們也漸漸理解更有力、更可愛的叫聲愈有可能實現自己的要求。

    幸運的是,貓眼睛和臉面積的比率是所有哺乳類中最大,看起來就像是人類的嬰兒。因此貓咪們在人類的眼中非常的可愛。

    分析了貓對人類的叫聲之後,研究者們發現比起狗或者羊等其他的家畜,貓咪的叫聲顯得「極度的做作」。且在持續觀察後得知,不與人類接觸的野貓幾乎不會對同類使用喵喵叫。

    另外也發現野貓的叫聲頻率比家貓叫聲還要高,不容易被人類聽到。習慣與人類互動的貓,叫聲則會調整為人耳容易聽見的低頻。

    常常會看到人們和貓說話時聲音比平常再高個八度。但實際上,貓咪也為了和人們說話用上了比自然狀態還要低的聲音。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貓咪這種對人類的適應行為是否為基因導致。

喵喵叫是遺傳嗎?

    貓的叫聲變化是由基因引起的嗎?

    假如對人類專用叫聲是貓咪從基因取得的武器,那麼隨著父母野生的程度越高,小貓應該會越缺乏對人類使用喵喵叫的能力。

    研究的結果顯示,這個假設只答對了一半。

    對人類使用喵喵叫的頻率及喵喵叫的品質和其他貓咪的能力一樣,同時受到環境及遺傳各半的影響。雖然野貓可能在基因上處於劣勢,但只要環境正確他們依然能夠善用喵喵叫。

與貓交流的方法

    經由這次研究後才發現,原來大家認為是一般貓叫聲的喵喵叫,其實是為了人類特製的工具。

    研究員指出,只要我們仔細辨識貓咪那種極其刻意的叫聲,就能夠像僕人一樣完美的實踐貓咪提出來的要求。

    貓咪們雖然被人類馴化了,但這樣看來搞不好是人類在被貓控制著也說不定。  

難譯字

操作的(そうさてき)                做作,造作的、刻意的

後記與雜感

    操作的很難翻,這裡的詳細意義應該是「為了某種目的刻意精細的修正過」,所以選擇做作這個說法。然後原文後面其實有一個括號內有指向性,不是很確定到底是說聲音的指向性還是說目的性,本來想參閱原文的結果論文要付錢(可惡)。考慮到其實不會很影響閱讀就把它省略掉了。
    然後這個網站的行文風格真的很難翻成通順的文章欸。這次口吻故意比較偏向有趣的,生態紀錄片旁白的感覺,希望不會很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マーシャル・マキシマイザー》 歌詞翻譯 + 文本分析

[翻譯]打架時用頭槌的動物們大腦不要緊嗎? 科學家:好像不太妙

[翻譯]下周中起關東甲信與東北猛暑 本周末後關東~九州可能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