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2的文章

[翻譯]湮滅證據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kakuyomu.jp/works/1177354054882814133/episodes/1177354054882834106 (圖:unsplash) 翻譯 「我準備回家囉」 看著手機螢幕上丈夫的訊息,她大驚失色。 糟了,怎麼會這麼早 ? 早上他明明說過今天會去喝酒。所以我才決定要今天做的。 「不是說今天要去喝酒嗎 ? 」 她回了這樣的訊息。 從必需物品清單的製作到資金的籌集,這可是從三個月前開始就精心謀劃的。就連事前準備、執行到湮滅證據的時間都安排得一絲不差。 「啊那個喔,因為酒會取消了。我晚餐也還沒吃所以就麻煩你啦」 丈夫要求要準備晚飯。但究竟有沒有做菜的時間都是個問題。 為了今天不知道在腦中演練了幾次。絕對不能讓丈夫知道。原本甚至有自信可以完全消滅證據後,回到與日常無異的生活。 「好喔,現在開始會趕快做」 她回應了丈夫。只要強調是「從現在開始」,那麼就算丈夫回來的時候晚餐還沒完成,也可以拿這個當成藉口。 但現在該趕緊解決的絕不是晚餐。總之必須要將這傢伙處理掉。她看著眼前的光景,不禁啞然。 丈夫從公司到家裡,會搭電車加上走路,共花 25 分鐘。但之前沒注意到丈夫的訊息,現在已經是收到訊息的 15 分鐘過後了。 也就是說丈夫再不到十分鐘就會到家。   在原定計畫中,是想要分解到支離破碎後,在後院挖個洞埋起來的。考慮到那糟糕的味道,要挖一個很深很深的洞。 為此也準備了一把鐵製鏟子。甚至一度覺得自己為了善後會不會太小題大作了。 但是這種事情是絕對不能暴露的。必須要完美地藏起來。     然而現在已經沒有挖洞的時間了。丈夫再不到八分鐘就會回家。   早知道就應該要先把洞挖好的。明明做了如此萬全的準備,但當真的出現在自己眼前時,卻被衝動沖昏了頭。 現在必須要想出在八分鐘內湮滅證據的方法 …… 。 丟到垃圾收集站嗎 —— 不,怎麼想都會馬上被發現,更何況今天還不是收垃圾的日子。 那麼,丟進側門外的廚餘桶呢 ? 危險,太危險了。風險比垃圾收集站還高。丟那裡比甚至比收集站還要引人注目。 便利商店的垃圾桶怎麼樣 ? 不行。如果遇到熟人那更是完蛋了。 對了,只要用果汁機把他打得碎碎的 —— 不,這也不行。這麼大的軀體沒有辦法全部丟進果汁機裡,八分鐘用來切碎也是完全不夠。此外還會把味道沾上果汁機。 她看著已經變冷的軀體。 怎麼辦。 這時,手機發出

[翻譯]美墮胎問題 恐加速社會分裂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www.asahi.com/articles/DA3S15335822.html (圖:unsplash) 翻譯 自己的身體和人生由自己來決定。想不到這樣理所當然的女性自主權居然會由法律否決,令人感到十分地遺憾。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日前針對人工流產做出了重大判決,認為憲法並沒有保障人民墮胎的權利,顛覆了 1973 年的判決。 此後各州對於墮胎的禁止與規範將會合法化。全美 50 州中約半數已經開始朝加強限制的方向邁進。 在 1973 年的判決後,一般認為非期望的懷孕導致女性放棄工作或學業的狀況有所改善。因此,這次判決後是否會妨礙到女性的社會活動,十分令人擔憂。 雖然依舊能夠移動至墮胎合法的州進行手術,但恐怕僅限於經濟面寬裕的女性才有能力這樣做。包含性侵懷孕的問題在內,這次判決嚴重影響到了女性的尊嚴及健康。 愛爾蘭在四年前經由公民投票將墮胎合法化。放眼世界,墮胎權利正在逐步開放。然而有些國家依然堅守嚴格的限制,更甚者還有加強禁止的國家。 聯邦最高法院提到,美國在「歷史與傳統」上並沒有墮胎的習慣。但實際上,除了墮胎權之外,少數性別或同性戀等弱勢群體的權利也是相對新的概念。 美國本次的動作對世界的影響甚鉅。人們應該要警覺,其他國家是否也會與美國一樣,以「違反歷史與傳統」為由限制少數族群的權利。 墮胎問題造成的分裂不單單只有宗教原因。還有政治與司法的角力參與其中。 美國大法官是由總統任命,並需經上議院投票同意。往年都是由支持者橫跨各黨的穩健派人物當選,然而近年共和黨看中了保守派與基督教團體的吸票能力,更加致力於推派保守派大法官。 質疑司法公正性的意見也在逐漸增加。在美國最近的民意調查中顯示,認為最高法院值得信賴的民眾只占 20% 。除此之外,本次居然還發生了判決草案事前流出這等前所未有的醜聞。 司法的獨立性與可信度是民主主義的根本,希望大法官們不要忘記這一點。在即將到來的 11 月期中選舉中,也期望拜登能夠自愛,不要採用分裂選民的選戰策略。 現下,美國對於未滿 21 歲的槍枝買家進行嚴查的法案受到了跨黨派的廣泛擁戴。在槍枝規範如此二極化的議題上,聯邦層級的立法是 30 年以來頭一遭。 希望在墮胎議題上也能像槍枝規範一樣,透過跨黨的理性溝通,盡力取

[翻譯]鬼故事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kakuyomu.jp/works/4852201425155006655/episodes/1177354054880199591 (圖:unsplash) 翻譯 一處悶熱的海邊民宿。 三個住宿的客人在房間內享受著鬼故事。 黑暗的房間中央立著三支點亮的蠟燭。 他們打算接下來輪流分享鬼故事,說完了就吹熄一支。 這形式簡直就是著名傳說「百物語」的場景。 「百物語如果把蠟燭全部吹熄是會發生什麼事來著 ? 」 「鬼故事的主角會跑出來啊」 「那只是迷信啦。聽了一百個鬼故事,不管是誰都會神經緊繃,覺得有什麼怪東西」。 很快 一個人講完了他的故事,一點火光消失了。 蠟燭熄滅時房間陡然變黑,在寂靜之中某人用力的吞了口口水 。 接下來第二個、第三個人的故事也結束了。 最後一支蠟燭熄滅的瞬間,黑暗圍繞了整個房間。 「唉,什麼都 … 沒有嘛」 「也是。本來就不該期待的」 「說真的,我本來有點怕」 「既然這樣,我再追加一個壓箱寶的鬼故事吧」 「好欸」 三個人異口同聲地贊同。 難譯字 興じる(きょうじる)                    享受 さながら                   簡直、宛如 後記與雜感     怪談 應該直接用漢字翻成怪談還是改叫鬼故事,that is a question. 怪談包含的範圍感覺相對會比較廣,人怖或者妖怪傳說也都可以算成怪談。而說鬼故事好像會給人一種先入為主的有鬼,還會帶有負面的感覺。      百物語 是一個著名的日本怪談,說的是大家聚在一起點一百支蠟燭,然後輪流講鬼故事後把蠟燭吹掉,要留最後一支不能吹熄,也就是說只能講99個鬼故事否則會有怪事發生。但其實在解釋百物語本身的規則的時候相當於說了一則怪談,所以到最後還是肯定會有怪事發生的(     扣著怪談的主題來問一下。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做過那種明確知道 「 來源 」 的夢,像我最近就因為回去讀了人間失格原文跟看了邪教運作的相關原理的影片,做了一個兩者混在一起,很奇妙的夢。

[翻譯]下周中起關東甲信與東北猛暑 本周末後關東~九州可能出梅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newsdig.tbs.co.jp/articles/78240 (圖:いらすとや) 翻譯      本日氣溫上升,各地在上午就有可能陸續達到最高氣溫30度以上的「真夏日」標準。從明日起到下周中為止,關東甲信及東北地區的「猛暑日」將會持續,氣象廳也呼籲民眾注意避免中暑。      今天在北海道、北陸與北陸到九州部分的日本海方面是雨天;而太平洋方面則是多雲轉晴的好天氣。氣溫部分不只放晴的太平洋方面,現在下雨的日本海方面溫度也會逐漸地上升。上午十一點的現在,石川縣小松是35.7度,新潟縣高田35.6度,富山縣的魚津也來到了35.2度,都達到了「猛暑日」的標準。      高溫預測的部分上午十一點在富山、高松、兵庫縣的豐岡是36度;奈良、松山、米子、大分等地則為35度。香川縣與沖繩縣為了請縣民警戒危險的高溫,也都發出了「中暑警戒報」。      另外,從明日(25日)到下周中這段期間,根據預報在東北與關東甲信地區將會極度的炎熱,氣象廳也為呼籲民眾避免中暑,發出了「與高溫相關的氣象情報」。      而在本州、四國、九州等地雖然還是梅雨期間,但約從下周開始,以東日本為中心各地可能會轉為多雲或晴天。      主因是反聖嬰現象的影響,梅雨鋒面相較往年在日本的更北方。      因此,九州南部及北部雖然在本月11日正式入梅至今還不到兩周,但梅雨鋒面停滯於北方沒有向南部移動,可能導致天氣轉為連續的晴天或陰天。考量到該現象,氣象廳將早於往年,在下周正式考慮東西日本各地出梅的可能性。 難譯字 晴れ間 (はれま)  が広がる                    多雲轉晴 梅雨前線(つゆぜんせん)                    梅雨鋒面 後記與雜感      原本是在日本yahoo看到這篇新聞,那邊上的標題是 各地で30℃超続出 危険な暑さ警戒 。我看著這標題就想,30度? 危險? 啊哈ㄏ哈哈      笑完了回來講一下,好像在日本氣象的重要程度比台灣重得多? 不僅各地電視台會養自己的氣象播報員,還有各種氣象節目 youtube搜尋 天気のお姉さん 。也會有像這篇一樣單純講天氣的新聞。印象中台灣好像只有颱風乾旱之類的特殊氣象時候會一直疲勞轟炸,像梅雨這種小事都不太報。這就是人口基數的差別嗎。

[翻譯]調查表明 「種族騷擾」處理不及 問題在大學內日益嚴重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mainichi.jp/articles/20220620/k00/00m/040/047000c (圖:いらすとや) 翻譯     未能考慮對方人種或是國籍的失禮行為,被稱為「種族騷擾」。由於現在大學中針對教師、學生的種族騷擾受害者接二連三的出現,京都的學者團體要求必須採取對策。根據該團體對京都府內的大學進行的首次調查,對種族騷擾的處理不及事件浮上了檯面。專家表示「這讓人質疑各大學對於人權與多樣性的真實態度究竟為何」 教師衝擊性的發言      「有意見的話你就回國」「你沒有留在日本的理由」      現居京都市內的在日朝鮮人女性(28),回想起約八年前就讀市內私立大學時,因為男性教師在課堂上的發言而大受打擊。      那是一堂約170人選修,多文化理解的課程。女性受到教師指名要求以在日朝鮮人的身分在課堂上發言。然而即便數名學生的聽後感內容帶有歧視,教師依舊在下周的課堂中在全班面前讀出了那些心得。並且教師也未能糾正心得中對於歷史的錯誤認知。      女性表示當下感到「原來在這間教室內,有人因為我的身分而對我抱持著敵意和不悅」。並且由於感想是匿名由教師發表,不能得知寫出心得的人是誰,更加深了她對課堂的恐懼。      在那之後她只要看到系上的建築便會心悸和頭痛,因此便無法繼續去上學。雖然她也曾經和幾個友人一起去向教師抗議,然而卻得到「如果有意見的話只要在課堂中舉手反應就好」這樣敷衍的回覆。      對於這個案例,「京都府・京都市仇恨言論有效對策推進會」(京都市上京區)的共同代表,同志社大學的板垣竜太教授(近代朝鮮社會史)表示「如果要公開學生的言論,那麼教師應該要同時批評內容中帶有歧視的部分。」      該推進會於2021年的7~8月,以京都市內大學為中心,對京都府內30所大學展開了調查。最後得到了19所大學的回答,在今年初做出了報告書(回答率63.3%)。 在對中韓觀感惡化背景下      根據調查結果,所有學校雖然都有設置與騷擾相關的規定或指導方針,然而在騷擾的細項中,有明定種族騷擾的學校只有立命館大學。在公開的回答中可以看到,18所學校全部都有明定性騷擾,並有17所提及權力騷擾。      在立命館大學的規章中,以「在課堂中侮蔑特定的國民、人種、民族」「無視留學生的文化背景,以與日本人相同的行為基準強行要求之」等條文,具體地

[翻譯]吸音率87%的隔音壁紙? 蛾的翅膀是靈感來源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nazology.net/archives/110645 (圖:unsplash) 翻譯      「因為家裡牆壁很薄,隔壁的聲音都一清二楚」,蛾可能會幫你解決這樣的煩惱也說不定。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只要將吸音性高的蛾翅膀貼在堅硬的表面上,可以隔絕 87% 由外向內傳遞的音波。      只要利用這個特點,也許將來能夠生產出有隔音功能的壁紙。      研究的細節記載於 2022 年 6 月 8 日刊行的『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雜誌中。 蛾的翅膀可以做成超薄的吸音材料 ?      蝙蝠約於 6500 萬年前獲得了回聲定位的能力。藉由發射超音波並接收反射,蝙蝠就能夠掌握自身周遭的狀況。      從此之後蝙蝠的狩獵就不再需要視覺的輔助,可以在黑暗中盡情的捕捉喜歡的蛾類作為食物。      然而,蛾也不會這樣乖乖地坐以待吃。      他們為了不被蝙蝠的回聲定位找到,演化出了能夠吸收超音波的翅膀構造。      蛾之所以被分類於鱗翅目,就是因為他們的翅膀上有著像鱗片一樣排列的鱗粉。      如果用顯微鏡放大蛾翅膀就會發現,鱗粉就像屋瓦一樣井然有序地排列著,這就是他的吸音系統。      在布里斯托爾大學以前的研究中也曾經發現,蛾的翅膀因為發揮了這種吸音的功能,蝙蝠幾乎是「看不見」他們的。      並且,蛾翅膀的這種構造和隔音室的原理非常的相近。但比起隔音室使用的厚重隔音材料,蛾在非常輕薄的翅膀上以微小的構造實現了相同的功能。      因此研究團隊便好奇,能不能把蛾的翅膀作為吸音板使用呢 ?      研究主任馬克・霍德里表示「首先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如果把蛾的翅膀貼在像牆壁這種高聲音反射率的表面上,能 夠 發揮多少的吸音性能 」。      為此研究團隊將天蠶蛾科的柞蠶 ( 學名 :Antheraea pernyi) 翅膀貼在了鋁製的圓盤上,測試其吸音能力。      結果發現,蛾的翅膀即便是貼在這種堅硬的表面上,依舊能夠吸收音波的 87% 。      不僅如此,翅膀吸音對應的頻率帶非常廣並且沒有指向性,也就是說從不論

[翻譯]國會閉幕,向參院選前進。 言論的政府 迢迢再生之路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www.asahi.com/articles/DA3S15325344.html (圖:unsplash) 翻譯     岸田首相首次面對的通常國會在昨天閉幕了。下周的22日即將公告參議院選舉,並在下月10日舉行投票,朝野各黨早已為選戰起跑。     與利用大型執政黨「數的力量」強硬面對國會並迴避論戰的前朝安倍・菅政權不同,岸田政權主打「聽的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會中那些尖酸辛辣的言論似乎已然銷聲匿跡。     然而,現在這種缺乏實質內容的論戰,不僅沒有讓國會發揮行政監視的功能,也未能自清 國會以恢復國民的信賴。言論政府的再生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首相的危機感何在     本期的國會在Omicron病毒株造成的肺炎大流行中展開。2月由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造成油價帶著物價飛漲,嚴重打擊人們的生活。在這樣的狀況下,國會是否負起了政治責任,回應民眾的不安與疑慮?答案只能說十分令人失望。     首相本人那缺乏具體性的答詢也讓國會的論戰完全的空洞化。的確,首相的用字遣詞十分莊重得體。在已經決定的方針遭遇強烈的反對意見時,也會虛心地重新檢視政策。然而首相常掛在口中的「將會再行討論」,根本無異於拖延說明。     首相在去年秋天的自民黨總裁 * 選舉中,高唱「我國的民主主義已經陷入了危機」,並表明自己的目標是「信賴與同理的政治」。那麼在這艱困的時機點,作為政治指導者是否應該將自己的思考開誠布公地告訴全體國民,並仰賴國民判斷,才符合所謂的「信賴與同理」?如果只是為了避免言論成為參議院選戰的彈藥,而在現下閉口不談的話,那就是失信於大眾。 *自民黨總裁相當於黨主席     在攻擊軍事基地能力保有與否的國防議題上,這個問題尤為明顯。現在正是戰後日本國防政策轉換的風口上,首相卻只會再三重覆「不排除各種可能性並進行實質的討論」這種句子。更甚者還有在日美首腦會談中談妥,相當於對外公約等級的「國防預算一定比例增額」。其中具體裝備購置和相關財源的籌措到最後也沒有向外界說明。 文通費問題拖延而信用破產     「現在國會中正取得共識」的朝野大和解並未成真,國會議員每個月支領100萬日圓的書信交通住宿費(文通費,現改稱調查研究文宣住宿費)的透明化問題依舊懸而未解。要負責的不僅是一貫採否定立場的執政黨,未能實現對國民諾言的在野黨也難辭其咎。     申報文通費的用途並

[翻譯] 創立「拘禁刑」、刑法修正成立...徒刑與監禁刑的一元化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www.yomiuri.co.jp/national/20220613-OYT1T50026/ (圖:unsplash) 翻譯      將現行徒刑與監禁刑統一,新設「拘禁刑」的刑法修正案在本月13日上午,由參議院本會正式通過。原本徒刑的受刑人都有執行附加刑務作業的義務,但這次的新法案從防止再犯的觀點出發,修正為考慮受刑人的年齡與特性等條件後,可以調整刑務作業與教育的比例。這是自明治40年(西元1907年)以來,首次針對刑罰的種類做出修正。法案預計於2025年開始正式實行。      在本次修正中設立的拘禁刑,其本意為在將受刑人拘禁於矯正設施內,並規定「為使改過向善,命其從事必要之工作,且進行必要之教育」。以前有執行木工或印刷作業等義務的徒刑,與沒有這種義務的監禁刑都被廢止。      日本的監獄中受刑人的高齡化正在進行,2020年65歲以上的受刑人已經是2000年的2.4倍,來到了2143人。其中更不乏體力與認知功能不佳,無法正常進行作業的高齡受刑人。另外,不論老少所有徒刑的受刑人都因為必須要將時間花費在刑務作業上,因此沒有多餘的時間進行再犯防止的教育等,都是這次法案試圖解決的問題。     2020年新收監的受刑人中,僅有0.3%是服監禁刑。而在這群受刑人中更有高達8成因自願而參與了刑務作業。因此區分監禁與徒刑的意義已然消失,更重要的是能夠專注於再犯防止教育與矯正指導的新刑罰。      在拘禁刑實施後,從刑務作業節省下來的時間於考慮回歸社會的老年受刑人,可以運用在復健治療等。針對藥物濫用及性犯罪的受刑人,也能夠增加其矯正教育的時數。對於基礎學力不足的少年受刑人,則可以將時間用於學業上的指導。      新刑罰的適用對象是實施後遭到判刑的人,在新法實施前已經接受徒刑或監禁判決的人將會繼續適用舊法。      同時修法的還有侮辱罪的刑責加重。現行規定罰則是「拘留(30日以下)或罰鍰(1萬日圓以下)」,修正後新增了「一年以下的徒刑・監禁,或30萬日圓以下罰金」。由於刑度的修正,公訴的時效將從1年延長至3年。在公布後20日就會上路實施。      侮辱罪的刑責加重本意是為了加強取締網路上的誹謗中傷行為,但由於在野黨認為「對政治人物的公然批評也可能因該法被逮捕」。因此新法中也加上了但書,在實行三年後,必須要確認該法是否被不當地用於管制言

[翻譯]象徵兩國關係升溫 中俄邊境大橋首次開通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www.sankei.com/article/20220613-IJNFD4AXFFNLLK4CQ3CPRVTSRY/ (圖:unsplash) *圖非當事橋 翻譯      跨越黑龍江,俄羅斯阿穆爾洲布拉格維申斯科與中國黑龍江省黑河市間的公路橋在本月13日首次開通。這是中俄邊境河流首次建造正式的車用橋梁,也被認為是近年急速升溫的兩國關係的象徵。     根據中媒報導,大橋從2016年末開始興建,全長略大於一公里,斥資約25億人民幣(約110億台幣)。原本預計在2020年終開通,但由於新冠疫情而延期至今。      以線上方式出席10日開通典禮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致詞時表示,會「加強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發展戰略對接、不斷拓展新的合作領域」。      俄羅斯駐中國大使德尼索夫在同日,對大橋的開通表示「俄中雙方並不是破壞,而是合作建立橋樑的關係。作為兩國國界的新窗口,大橋也將在兩國貿易中扮演重要的腳色」。一般認為,這是在俄羅斯因侵略烏克蘭而遭到歐美等國加強經濟制裁的狀況下,考量到局勢所做出的發言。      俄羅斯在這時大力展現中國這個盟友,試圖要一掃在國際上的孤立感。而中國方面也不排斥和俄國「進行正常的貿易合作」。      在大橋興建前,黑河與布拉格維申斯科間的貿易多是以渡船方式來往兩國。雖然早在20年前就有計畫要建立橋樑,但推測是由於中國對俄羅斯一直以來都抱有有不信任感,才未能付諸實現。 難譯字 接近(せっきん)                    (關係)升溫 後記與雜感     払拭 已經是好幾次出現在文章裡了,日本人是不是很愛用這個字(x)。在找胡春華發言內容原文的時候,意外發現每家媒體節選的發言段落其實都不太一樣,還蠻有趣的。      另外在算橋總共花多少錢的時候,日文原文有寫約五百億日圓,原來現在台幣兌日幣已經快要1:5了嗎......      話又說回來,其實這篇是新聞不是社論,但很明顯可以看到文章裡有加入記者的個人看法(雖然說都說是 「 一般認為 」之類的 )。每家報社的風格各有不同,我是覺得產經這種寫法也不錯,像是NHK那種完全事實的新聞有時候讀起來就會覺得很斷片,有一種我讀完了但我什麼都沒有讀到的感覺。

[翻譯]皇后陛下親行「初收繭」 收穫養於皇居內的蠶繭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20611/k10013668101000.html (圖:いらすとや) 翻譯      日前皇后陛下出席了被稱為「初收繭」的行程。親手收穫養於皇居內的蠶繭。      日本皇室從明治時代以來,歷代皇后都有養蠶。現任皇后也從前任皇后手上接過這個傳統。      今年皇居共養殖了日本國產的「小石丸」等四個品種的蠶。11日傍晚,皇后親手將今年第一批蠶繭從被稱為「蠶蔟」的結繭專用設備上取下。      負責養蠶的工作人員說明今年由於濕度相對高,所以飼育上比較困難。皇后對此表示「在這樣的環境下養蠶一定很辛苦吧」。      在皇后親手摸到蠶繭時說「好像棉花糖一樣」,對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並微笑著進行收繭的工作。      今年度的「初收繭」原本預計於本月8日舉行,但由於皇后陛下的腰不舒服所以延後至11日。 難譯字 行事(ぎょうじ)                    行程                     蔟(まぶし)                    蠶蔟 後記與雜感     看到這篇才知道日本皇室居然有養蠶的傳統,無用的日本冷知識又增加了。     雖然 不太知道皇室在日本的地位到底如何,但這篇新聞用字就看得出來應該還是蠻尊重的。雖然這種一言一行都加進新聞內容的寫法不知道為什麼有點朱立倫買早餐的既視感。

[翻譯]從無人島生還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kakuyomu.jp/works/4852201425155006655/episodes/1177354054880199562 (圖:いらすとや) 翻譯 「你沒事吧?」 在海灘醒來後,一名素未謀面的男人向自己伸出他的手。 女人知道自己得救了。 汪洋中的孤島。 男人吞吞吐吐地說出了這個事實。 為了給絕望的女人打氣,男人表明了自己植物學家的身分。告知她島上除了有乾淨的泉水和椰子樹外,還有野生的芋頭,是非常利於求生的環境。 女人很快地便接受了這個現實。 她看著這個照顧自己,不斷鼓勵自己的男人,下定了絕對要回去的決心。他們在岸邊把石頭擺成HELP的形狀,還用雜草升起了狼煙。 就在兩天後,兩人被在附近搜救的直升機救出島。 「謝謝,能獲救都是你的功勞」 「哪裡,我才應該要感謝你呢」 在機場,兩人堅定地握住對方的手。 媒體的閃光燈不住地灑落在奇蹟生還的兩人身上。 全都是靠他才讓我一直沒有放棄回來的希望。 畢竟作為一起生活的對象來說,他實在是太不對我的胃口了。 難譯字 絶海(ぜっかい)                    汪洋中的 自生する(じせい)                    野生、自己長出來 後記與雜感     ショートショート , 中文稱為微型小說或者極短篇,個人習慣是叫後者,以前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很喜歡看這種文章。 因為字數很少好像很適合拿來混一篇, 因為之前要不就是新聞社論要不就是科普文章,想要翻一些偏向文學的東西,但一般文學作品又太長很難用這種一篇一篇的形式,所以才突然想到 ショートショート 。

[翻譯]「冷氣溫度設為28度」 政府七年來首次正式要求民眾節電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mainichi.jp/articles/20220607/k00/00m/010/036000c (圖:Unsplash) 翻譯      日本政府在本月 7 日進行探討電力供需問題的會議,並決定今年夏天正式要求家庭及企業減少用電。主因是老舊火力發電廠的關閉加上今年 3 月福島縣外海地震的影響,導致的電力供給不足。這是政府七年來正式發出的第一個節電要求。      要求期間為 7 月 1 日 ~9 月 30 日,並特別呼籲民眾在下午 5~8 點太陽能發電的功率下降,供電吃緊的時段配合節電。      官房長官松野博一在會議中提到「我們懇請民眾,這個夏天在不影響生活及經濟活動的前提下,盡量地協助國家節約電力與能源」。經濟產業大臣荻生田光一也在會議後的記者會中表示「希望民眾能把室內的溫度設定在 28 度,或關掉不需要的照明等方式,用實際手段支持省電、省能源的政策」。      除了要求民眾節電外,政府同時也透過重啟老舊火力電廠等手段,確保意外發生時的備用供電。然而並未設定實際目標數量。由於烏克蘭情勢尚未明朗,能源進口的不確定性提升,為了提早告知民眾與企業電力供給吃緊的狀況,新增了方便民眾配合的「注意報」的機制。      在用電高峰期時,對於超過電力需求的供給能量的比率被稱為「備轉容量率」,一般認為要確保電力供給的穩定性至少需要 3% 。 根據日本產經省的數據,中部・東京・ 東北電力所負責的區域在 7 月的備轉容量率 預測 為 3.1% ,有供電不穩的風險。北陸 ・ 關西 ・ 中國 ・ 四國電力的區域內則為 3.8% 。到了 8 、 9 月,除了北海道及沖繩電力外,備轉容量率也多在 5% 左右的低水準徘徊。      日本的電力供給在 2011 年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長時間停止核能發電導致供電量大幅下降。當時在冷暖氣用量大的夏冬兩季也有供需不平衡的風險,因此政府在 2015 年前數次要求民眾與企業協助節電。之後因為省電觀念的普及與火力發電上線等原因供給壓力受到緩解,便終止了節電要求直到現在。 難譯字 需給(じゅきゅう)                    供給與需求 不測時(ふそくじ)                    意外時 管内(かんない)                    轄

[翻譯]老年人與駕駛 促進社會全體行的安全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www.yomiuri.co.jp/editorial/20220605-OYT1T50183/ (圖:いらすとや) 翻譯      希望能夠藉由防止老年人造成的交通事故,進而促進社會全體「行的安全」。從五月中旬開始,針對有特定交通違規紀錄的75歲以上老年人,開始實施駕照更新時的「駕駛技能測驗」。      在駕照更新日的上一個生日前160天至三年前這段期間,有闖越號誌或者超速、逆向等違規紀錄的老年人是該測驗的實施對象。     測驗 中會實際駕駛車輛,並請指導員依據路口停讓的正確性等項目進行評分。從駕照更新前的六個月開始就可以不限次數進行考試,但若分數不及格者駕照便會失效。可以理解該政策的目標是為了判斷老年人的駕駛能力是否衰退,進而防止交通事故。      現行規定中,無違規紀錄的老年人只要接受認知功能檢查以及老年人講座,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即可更新駕照。因此對有違規紀錄的人來說,駕照更新的難度有所提升,但希望他們可以把這個當成重新檢視自己駕駛技術的機會。      除了必須要確保考試的公平性,指導員的評分一定不能有所出入外,如何縮短申請後的等待天數也是一個問題。      另外,去年由於在車禍中死亡的346位高於75歲的老年人中,因為錯誤操作方向盤及搞錯油門剎車的事故原因十分常見。因此本次也新增一種特殊駕照,限定僅能駕駛「安駕輔助車」,也就是搭載避免錯踩油門踏板的自動剎車系統車輛。      這種安駕輔助車輛的普及應該有助於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或許也能夠提供對於駕駛沒有自信的人,在自主返還駕照外的一個新選擇。但也絕不能過於依賴技能測驗或安駕輔助車。不僅駕駛本人要貫徹安全駕駛,家人和身旁人的注意對於車禍的防止更是不可或缺的。      去年返還駕照的人數超過50萬,在駕駛技能測驗制度上路後,這個數字恐怕只增不減。      因為身處鄉下而需要車輛作為移動手段的人不在少數。如果在放棄駕照後沒有其他移動方式,那麼他們行動的範圍就會受到限制,並有進一步影響身心健康的風險。      雖然現在各地方自治團體有提供能夠搭乘公車或計程車的回數券,但因台數稀少及停靠站太遠等原因,這些服務現在並沒有充分地被利用。有些地區則是利用志工接送或發起車輛共乘等方法。考慮到各地的現狀並提出相對應的解方是一大課題。 難譯字 後記與雜感     原本我以為翻譯的時

[翻訳]大衆車で177キロ出せる 裁判所確認

圖片
原文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6363065 (圖:Unsplash) 翻譯      台湾の林口から桃園方面までの 高速道路一号線に で、男が時速177キロを出し、重大なスピード違反で警察に違反点数を付けられ、道路安全講習の受講に加え三か月の免停処分を受けた。男は不服を申し立て、自分はトヨタのヴィオスを運転しており、改造も一切してないため177キロもスピードを出せるわけがないと裁判で主張し、車両の性能テストを管理機関にしてもらいたいという。しかしその主張が認められず、第一審判決は敗訴となり、また上訴できる。      桃園地方裁判所の判決によると、高速道路一号線下りの林口から桃園の間ではスピード制限が100キロであり、それに77キロも上回ったので今回は重大な違反だとみなされた。男は8000台湾元の罰金に処され、道路安全講習の受講に加え三か月の免停処分を受けた。      しかし男は不服を申し立て、改造をしていないトヨタのヴィオスが177キロの時速を出せるわけがないと主張した。そして、当時はもう一台の車両が高速で自分の車を追い越し、それでスピードカメラが誤作動したかもしれないと供述した。      男はスピードカメラが故障あるいは誤作動した可能性を訴え、監視カメラの映像で真相を確認する、あるいは自分の車両を高速道路で性能テストをしてもらい、177キロ出してもらえたら処分を受け入れると言った。それに対し桃園市交通裁決所は「取り締まりに使用した機械はレーダー式であり、去年の八月での点検では合格だった。取り締まりと処分は不当ではない」と主張した。      地裁の調査によると、男を取り締まったレーダー式スピードカメラの合格証明書はまた有効期間内にあり、動作の正確さを疑う必要はない。さらにもう一台の車があるという主張に対し、取り締まりの写真には他の車両が映っていない上、男もその証拠を提出できなかったため、言い分は証明ができない。      「トヨタのヴィオスは時速177キロ出せるわけがない」という弁解に対し地裁の見解は、当車両は去年の5月に生産され、10月15日に車両登録を行った、つまり使用歴二か月未満の新車であったため、車の状況は良好だと推測できる。そして当時は深夜、高速道路に車両が少ないがゆえ、持続的加速をすれば時速177キ

[翻譯]打架時用頭槌的動物們大腦不要緊嗎? 科學家:好像不太妙

圖片
原文網 址:   https://nazology.net/archives/109962 (圖:Unsplash) 翻譯 拳擊手和美式足球選手們,由於頭部不斷受到外力的衝擊,他們的比賽總是伴隨著大腦損傷的風險。實際上有人真的因為腦損傷而去世,也有選手在退役後癱瘓或罹患認知障礙。 那麼,常常用頭槌當作武器的動物們,在戰鬥時是否承受跟人類一樣的風險呢 ?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由美國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妮可·亞克曼所率領的團隊,日前直接觀察了麝牛 (Ovibos moscahtus) 和大角羊 (Ovis canadensis) 的大腦。 詳細的研究成果刊載於 2022 年 5 月 17 日的『 Acta Neuropathologica 』期刊。 使用頭槌的動物不會有腦損傷嗎 ? 創傷性腦損傷 (TBI) 是在頭部受到外力衝擊後所產生的腦損傷。嚴重時會引起認知功能或人格產生重大的改變,還有可能導致癱瘓。 如果重複受到輕度的創傷性腦損傷,在數年過後也可能會引發類似失智症狀的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CTE) 。 我們人類容易經由車禍或是劇烈的運動 ( 拳擊、美式足球、冰球等 ) 引起這類的腦損傷疾病。 與人類不同的是,一般認為用頭槌打架的動物們不會有腦損傷。 例如雄性麝牛就會用頭槌和自己的犄角作為武器大打出手,打架時向前衝刺時的速度甚至能達到時速五十公里。即便如此,大家還是覺得這類動物的大腦是為了適應這種衝擊而「特製」過的,不會有損傷。 不過與這種意見相對的,有數個研究報告指出,麝牛有時會處於一種放空發呆的狀態,也觀察到其他疑似創傷性腦損傷的症狀。 於是妮可·亞克曼的研究團隊企圖了解動物腦內的狀況,因此首次觀察了頭槌後動物的大腦內部。 究竟牠們的大腦內部是什麼樣子呢 ? 頭槌後動物的腦果然產生了損傷 研究團隊找來了自然死亡的三隻麝牛和四隻大角羊,把他們的腦部進行切片後進行了檢查。同時他們也找來了罹患阿茲海默症及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病人的大腦樣本,作為對照的觀察對象。 結果發現,麝牛大腦中的「磷酸化 tau 蛋白」堆積呈現一種特定的規律。這種特徵常見於阿茲海默症及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患者身上。 研究人員表示,該特徵代表這隻麝牛可能有輕度的創傷性腦損傷或者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初期症狀。 也就是說,使用頭槌互撞的